《德国二战潜艇洞库》作者:未知

时间:2011-10-31 19:27:59 作者全部小说

节选:
德国二战潜艇洞库1941-1945

第一章 建造背景纳粹德国的潜艇部队,在卡尔?邓尼茨(时任纳粹德国潜艇部队总司令,后任至纳粹德国海军总司令)的领导下在开战伊始及表现出了其巨大的作战潜力。1939 年9月,德国潜艇的王牌普里恩,指挥德国早期装备的VIIb型潜艇U-47号,成功突入英国皇家海军在斯卡帕湾的锚地,在这个被认为不可能被突破的,极为安全的锚地,一举击沉“皇家橡树”号战列舰,当英国人还未从震惊中清醒过来时,U-47号已从容离去。
虽然有如此出色的战绩,然而,这一阶段德国潜艇部队始终面对着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潜艇需要经历漫长的航行,通过危险的北海或英吉利海峡才能进入大西洋水域,这样一来,德国潜艇实际的作战及待机时间就非常短,还常常要应付盟国的反潜攻击。尽管潜艇官兵使出浑身解数,但是毫无疑问潜艇相比水面舰艇要脆弱的多。潜艇的耐压艇体在炮火下简直是不堪一击,潜艇一旦失去下潜能力,几乎是死路一条。
虽然在一些重要港口如赫尔格兰德(Helgoland)、汉堡以及基尔,都曾经设计了用混凝土建造潜艇专用堡垒的计划。然而在开战之初,德国潜艇往往就按照编队系留在码头上,完全暴露在敌方空中力量的打击之下(英国皇家空军对德国港口突击的效率极端低下)。
自1940年起,随着挪威、低地国家以及法国的先后陷落,德国潜艇部队在大西洋沿岸获得了大量的基地,德国人几乎在第一时间就将它们利用了起来。掌握了挪威及法国沿海港口以后,德国海军便可以轻易的出入北海及大西洋水域。同时大大缩短了德国海军舰艇进出这些水域所需要的航渡时间,使在海上待机的舰艇数量得到明显的增加,邓尼茨得以将其手中可用的潜艇进行“三三制”配备,及三分之一处于战斗巡逻状态,三分之一在航渡过程中,另有三分之一的潜艇在港口接受检修、补给,人员则进行休整和训练。
挪威的卑尔根、特隆赫姆,法国的布雷斯特、洛里昂、圣纳扎尔、拉帕里斯及波尔多在被占领后迅速成为了德国潜艇的基地,虽然新基地确实为德国潜艇的攻击作战提供了一定的优势,同时这些基地也更容易遭到英国皇家空军的突袭。
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于比利时的布鲁日建立的混凝土堡垒成为潜艇基地建筑的成功范本。1941年春,德国人开始利用先前要塞堡垒建筑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在挪威及法国沿海的基地兴建了大量的混凝土潜艇洞库,同样的工程在德国的几个重要海港,如基尔、汉堡和。。。等也同时展开。混凝土洞库也不单纯修建在作战基地周围,在德国不来梅旁的威悉河岸,德国人将整座用于建造先进的XXI型潜艇的工厂用混凝土洞库保护了起来。
起初,这些洞库的防轰炸效果非常令德国人满意,但随着战争的不断升级,英国皇家空军的空袭强度也越来越高,在1943年,德国人对多数的混凝土洞库的顶盖进行了加固,部分洞库顶部的混凝土厚度超过了7米,同时加强了防空的措施。
即使是重达5吨,装药量超过2吨的著名超级炸弹“高脚橱”在面对加固了的洞库,也很难有所作为。在这些徒劳无功的攻击过后,面对基地周围已成废墟的城市,这些洞库依然屹立不倒,岿然不动。
事实上这些洞库如此的坚固,以至于绝大多数的洞库直至战争结束依旧毫发无损。战后人们曾经多次尝试拆除这些洞库,但是面对超乎想像的工作量及极大的难度,最后几乎都不了了之。本文中提到的洞库几乎都保留到了今天,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至今仍然在被各国海军使用着。挪威和法国海军依旧继续使用着其中一些洞库作为码头,德国人则将不来梅附近的巨大的代号“瓦伦丁”的潜艇工厂作为海军仓库使用。在大部分洞库的墙壁上当年的标语、标示依然清晰可见。
如今还有相当数量的洞库为私人所拥有,或用作仓库或供游人参观。还有一些洞库,如德国汉堡附近的“芬克II”号洞库虽被废弃,但其中仍有当年被遗弃潜艇,为防止游人误入发生危险,入口出被爆破封堵。
公元1987年,为拍摄著名的潜艇片《从海底出击》(Das Boot),摄制组重建了一艘VIIc型潜艇,该艇有幸在法国的拉帕里斯的原德国潜艇基地重现了40多年前出航的风采。
鉴于如此众多的洞库,过分的坚固而难以拆毁,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还将在大西洋沿岸矗立更长的时间。
第二章 设计及建造
潜艇洞库只是德国人规划的防御工程中的一部分。整个沿海防御工程还包括供德国E艇和R艇停泊的洞库工程,港口船闸防护工程(一旦破坏了船闸,将能够有效的封闭一个港口)。此外工程还规划了加固的弹药库,油库,仓库等储藏设施,以及碉堡,炮台等防御附属设施。我们应该看到,正是由于这一工程在人力、物力上与 “大西洋壁垒”工程的争夺,才使得“大西洋壁垒”工程成立名副其实的“半拉子”工程。

点此查看该作者全部小说